第十四天

經文:創十二  1-4

提示:

1.      留意「要」、「必」、「得福」、「祝福」、「賜福」等字眼之重複次數及其關聯性。

2.    「本地、本族、父家」包括自以為榮、為生、為誇口的一切外在和內在因素。

3.    「都要因你得福」意即亞伯蘭是地上萬族得福的器皿,是成為祝福別人的器皿。

4.        「地上萬族」是可以得福的,顯明神的心意(愛)是普及萬民。在還沒有以色列民族之前,神已經定意要賜福地上所有   的民族。

5.        「地上萬族」得福之現今意義是藉差傳事工使福音恩臨萬邦。

思考問題:

1.    「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第  4  節)──有人認為我們已經有許多像亞伯蘭這樣的先賢先聖成為我們的榜樣(而亞伯蘭卻沒有),應該更有動力推動著我們踏上差傳之路,您同意嗎?為什麼?

2.    離開本地這真是連根拔起。請問您所戀慕的(包括人及物)或可賴的安全感是什麼呢?

3.    未來的一個月或一年、一生,您要做些什麼,以致您也能使地上的萬族得福?

4.    閱讀「如何提高宣教意識」一文,結合今天的靈修心得,試檢討:您對差傳事工的認識與參與已足夠嗎?您當有什麼改進呢?

第十四天

如何提高宣教意識

要提高宣教意識並不像爬上一個階梯,必須拾級而上,走了第一級才走第二級,如果是這樣的走法,恐怕具宣教意識的人只如鳳毛麟角。感謝主,要提高宣教意識不是面對一個階梯,而是面對一所有多個進口的房子,無論你站在那一個進口,都能達到同一個目的地。基本上來說,這四大進口為:  1.  研讀聖經, 2.  透視時事, 3.  操練禱告, 4.  博覽群書。

研讀聖經

博維克( Paul Borthwick )指出一般信徒不能有宣教意識的原因乃在於其讀經的態度,他說:「許多人以自我中心的眼光來讀聖經,只想透過聖經得到個人性的成長,我們必須將這種態度革除,從神整全的教導中,看到祂要向我們啟示祂自己是一位宣教的神。」

湯申( Cameron Townsend )從孩提開始就喜歡研讀聖經,在青年時期,他每天早上安靜在主的腳前研讀三章經文,到了主日,更完全沉浸於神的話語中,不讀完五章經文絕不罷休,終於給他注意到有關約拿、彼得和保羅等宣教獻身的精神。一九一七年,他在危地馬拉遇到一位印第安人,那人問:e 如果你   的   神   是   那   麼   有   智   慧   ,為   什   麼   他   不   能   說   我   們   的   語   言   ?u 憑著聖經的話語,他接受了這個挑戰,在一九三五年創辦了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

你知道e 近代宣教之父u 的克理威廉的宣教意識如何培養出來嗎?除了因為閱讀《庫克船長航海記》( Captain Cook  』  s Voyages )一書外,主要的原因是他從聖經看出一個革新的觀   念。十八世紀許多信徒認為大使命只是頒布予使徒們,和當代信徒無分無關,克理威廉以開敞的心研究聖經後,發現海外宣教的使命是每個教會當負的責任,於是在一七九二年出版了一本八十七頁的小冊子——《基督徒引領外邦人歸主的責任》,帶動了整個宣教的方向。

史托特( John Stott )說得對:「……聖經給予我們宣教的使命、信息、模式和能力,讓我們都願勤於研讀與思想……」

透視時事

美國哥頓康威神學院( 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 )世界宣教學教授威爾遜( Christy Wilson )喜歡在學院的禱告室內放置一份當天的報紙,他說:「聖經告訴我們神要我們在這世界作何事,而報紙卻告訴我們應當在何處作,應當為何處代禱!」原來時事可以提高我們的差傳意識。

作為教牧同工,我們必須學習透視時事,從其中事件看出其宣教的意義。在約翰福音中我們看到主用屬靈的眼光來透視禾田,其結論是:「可以收割了!」這種透視竟然成為宣教行動的呼籲。

一九八九年七月新加坡政府宣佈在未來五至八年內接納香港移民十萬人,目前全新加坡只有二十二個粵語崇拜(新加坡有三百四十間教會),平均每個崇拜要照顧四千多名香港人,只要牧者同工多注意時事,不難發現其中的宣教含義。

利比裡亞發生內戰時,國際事工差會( SIM )有一百二十八名宣教士被逼離境,這對我們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要多看報紙、《亞洲週刊》、《讀者文摘》、《國家地理雜誌》等刊物,看後不單學習將時事藉禱告帶到主的面前,也要學習有所行動!

操練禱告

翻開宣教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神的僕人之所以有強烈的宣教意識,是因為從其個人禱告的操練而來。一八零六年,米爾斯( Samuel J. Mills )在其就讀之大學威廉士大學和幾位同學組織禱告會,特別紀念各地的宣教事工。有一天,正當他們前往經常禱告之處的途中,忽然雷雨大作,他們急忙跑到附近的草堆中躲避,並繼續舉行禱告會。聖靈透過他們的禱告作了奇妙的工作,他們當場決志作美國第一批海外宣教士,並簽下誓約以達成這個目的。這個名為「草棚小組」的禱告會直接影響了耶德遜( Adoniran Judson )、韋曼夫婦( Whitmans )等偉大宣教士的獻身,也點燃起美國信徒向全世界宣教的火把!

一九五六年艾略特( Jim Eliot )與其它四位宣教同工被奧卡族人殺死。他堅定的宣教異象是從禱告而來,神讓他在禱告中見到地獄的景象,他說:「但願我們認識基督的人,聽聽被定罪者的呼聲,因為他們正急促地衝進沒有基督的黑夜裡,從沒有過一次機會……但願我們為那些沒有被我們帶離黑暗的人流淚悔改!」

傅士德( Richard Foster )說得對:「禱告帶來改變,神要用禱告作為改變我們的主要工具。」禱告不只是向神索取好處,乃是讓神向我們說話,指示我們當走的路。當我們願意學習為宣教工場和宣教士禱告時,神就讓我們看到個人的責任,也打碎我們冷漠剛硬的心。

筆者多年來不曾停止為非洲禱告,也搜集資料鼓勵會眾禱告,我求神打發工人到非洲事奉。但在多次禱告中,神反問我說:「你自己願意去非洲事奉嗎!」終於,筆者和內人到尼日利亞事奉了四個月的時間。今天,我的禱告仍是:「神啊!繼續向我發出宣教的呼召吧!我樂於跟從!」

博覽群書

根據宣教歷史的記載,許多教牧同工都因閱讀書籍而踏上宣教之途。克裡威廉因閱讀《庫克船長航海記》而願意到印度宣教。艾格得( Hans Egede )從挪威的歷史書發現幾百年前一位印第安人李非( Leif the Luky ),曾將福音帶到格陵蘭。到了十二世紀該處教會已有很健全的組織,可惜教會被異教同化了,不再成為當地的明燈。他看後歎息道:「真可憐,他們曾經一度是基督徒,可惜現在因缺乏教導,已重新墜入異教的黑暗和捆綁中。」神藉這本歷史書引領他到格陵蘭宣教。閣菲爾( George Granfell )曾因閱讀李文斯敦名著《在南非之宣教旅行及考察》而奉獻自己到非洲喀麥隆宣教。

博維克給予我們一個有關閱讀書籍以增進差傳意識的座右銘:「對所有地方都略有所知,對一兩處地方卻深入探討。」( Something about everywhere and everything about somewhere )我們博覽群書,首先要注重廣度,盡量對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情況有初步的認識,其次就要對幾個國家或地區作有深度的探討,這樣既深又廣的閱讀方式必能提高我們的差傳意識。

此外我們也要有一個平衡的讀書計劃,閱讀範圍包括宣教歷史、宣教士傳記、宣教趨勢、跨越文化、宣教雜誌等類的書刊。筆者喜歡閱讀的差傳書籍計有:《披荊斬棘》(中信)、《熱血滔滔》(福音團契)、《捨網》(校園)、  By Their Blood (Mott Media), Operation World (STL), Hudson Taylor - A Man in Christ (OMF), Honourably Wounded (MARC), Today's Choices For Tomorrow Mission (Zondervan)  ;刊物方面計有:《馬其頓的呼聲》(編按:現改為《跨越》)、《往普天下去》、《異象分享》、《宣教分享》(編按:現改為《萬族萬民》)。

當我們閱讀宣教傳記時,我們看到神竟然也使用平凡軟弱的人,這使我得到很大的鼓勵。當我們讀到宣教英雄的殉道歷史,更使我們想到自己的虧欠。當我們讀到各國的福音情況和宣教的趨勢,我們更瞭解到「趁著白日,多作主工」的道理。總之,多看宣教的書籍,必能提高我們的宣教意識。

感謝主,我覺得宣教道路的確是一條蒙福的道路,盼望教牧同工及信徒都能投身參與,共同高舉基督的旗幟,使異邦人早日得蒙救恩。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