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天

經文:太六  19-34

提示:

1.    留意「不要」出現的次數

2.        「瑪門」意思是財富

3.    「積財在天」:不是指天上有大華銀行、中國銀行或匯豐銀行,而是指天家肯定有很多的人,所以最好的投資是投資在人的身上,使人離開滅亡、撒旦的國度而進入永恆的天國裡。

思考問題:

1.    本段經文指示了怎樣的積財原則,才是合乎神的心意?

2.    本段經文對基督徒如何看待錢財及使用原則,提供了哪些指引?

3.    閱讀《作個差傳有心人》一文,結合今天的靈修心得,並思考:

a.     馬蓋文博士提出普世宣教運動需「……投入大量真金白銀,……我們不能吝嗇」,您有何反省與回應?

b.     您是否會同意作者對「信心認獻」的反省:「……神可以用這些方式叫我們經歷信心,但更多的時候,是節約,是簡樸而來的生活調整。」?您有何反省與回應呢?

第十一天

作個差傳有心人

主耶穌說:「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太六  21 )

因此談普世宣教,不能避免談到金錢奉獻。教會增長學之父馬蓋文說:「教會不要自欺,期望不勞而獲。除非我們盡心竭力獻上禱告和財物,偉大的宣教運動是不會出現的……。引領萬民萬族歸信基督,必須投入大量黃金白銀,必須差派大量願意犧牲委身的基督徒。我們不能吝嗇!」(注  1)

一般教會在差傳奉獻的處理上,有兩個方法。

從經常費中撥出一個固定的比率。這個方法有它的好處。第一,只要是經由教會收到的奉獻,其中就佔有一定的比率用在差傳事工上。第二,差傳委員會對教會的差傳資源較易掌握,財務處理和帳目編製比較簡單。但是這方式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會友容易落在由教會安排的「自動轉帳」的被動中,不難失去個人對差傳的委身和負擔。假如教會著重的是「差傳事工」而非「差傳異象」,缺乏系統的差傳教育,從經常奉獻中硬性「徵收」差傳奉獻,就很難激勵差傳心。

另一個教會常用的差傳奉獻方法,就是「信心認獻」。會眾經過禱告後以「信心」承諾奉獻數目,並相信主必幫助他們擁有該筆奉獻的力量。這方法的好處是會眾經過深思熟慮,禱告尋求,才作出「信心的承諾」,對他們委身差傳的心志上,有極大的積極作用。然而,「信心認獻」也易產生流弊,教會若將焦點放在差傳基金的逐年遞增,營造一種「屬靈壓力」,以產生差傳年會的高潮,便是濫用「信心認獻」。若將重點放在奉獻,而非「差傳」,也非「信心」,就產生許多漫不經心的認獻卡——有「認獻」而無「信心」。特別是會友生活越來越富裕的時候,就更容易出現更多無心差傳的認獻回應卡。此外,對「信心」的過度「屬靈化」,會使部分信徒心存「不切實際的期望」,認為「信心」必會產生戲劇化的際遇:忽然收到大紅包,意外禮金,路上拾得黃金,舊衣服口袋中找到大鈔。神可以用這些方式叫我們經歷信心,但更多的時候,是節約,是簡樸而來的生活調整。當然,那些「認獻」後就忘得一乾二淨的無心宣教的人士,就不用提了。

事實上,奉獻的方法不是最重要。奉獻背後那顆差傳心才重要。

如果期望會眾全力支持差傳事工,努力奉獻金錢,教會需要經常透過講台和系統的教育去認識教會的差傳本質和信徒的管家責任。

神將大使命頒給教會,叫教會使萬民作主耶穌基督的門徒。如果這是「那無可推諉不得已的責任」(林前九  16 ),我們必須使用一切資源去完成。如果這責任真的影響別人永遠的命運,而我們又真的在乎他們的生死存亡,那麼二千頭豬自然遠遠超過一個人的靈魂(可五  13 )。如果我們真的認識天國是貴重的珍珠,那麼變賣一切所有也就在所不惜(太十三  46 )。

神賜福給我們,乃是帶來責任,叫別人得福。教條式的去理解所謂「十一奉獻」——我財物的十分之一歸神,其餘十分之九是我自己的,這不是聖經的教導。我們是主用重價買回來的,所以我和我的一切都是主的(林前六  20 ),我只是受托好好使用主所賜的。統計數字顯示,現時基督徒將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五用在自己身上,餘下百分之五奉獻給教會。在這百分之五中,只有百分之三用在差傳事工上,換言之,奉獻一百元給教會,只有一角五分用在差傳上。唐西( Tom Sine )指出:這樣的奉獻永遠不能使我們完成那使命。(注  2)

惟有當我們看見主的榮耀、福音的豐盛、世人的痛苦,我們實在不會將自己的財物與人分享。當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獻上禮物,用以建造會幕,以色列人反應熱烈,甚至最後摩西要傳令他們不用送禮物來(出三六  6 )。為什麼以色列人會有這樣熱烈的奉獻?因為在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獻禮物之前,他們看見摩西從西乃山走下來,臉面充滿榮光。這摩西臉面上的榮光,是主的榮光(出三四  29-35  ;林後三  7  、  18 )。

因此真正推動我們甘心樂意奉獻的力量,是神的榮耀。若我們真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祂的基業有何等豐富的榮耀,祂的能力是何等浩大,我們的心就會變成廣大的心,我們怎會與神斤斤計較。

加拿大多倫多民眾教會前任牧師史密斯博士指出:如果我們停止差傳奉獻,就迫使在工場上的宣教士退回原地。如果我們減少奉獻,就是贊成按奉獻減少的比率,遞減宣教士人數和削減事工項目。如果我們只維持奉獻數目,我們只能維持工場現況。如果我們甘心樂意增加奉獻支持,我們要為基督贏得更多未得之地。(注  3〕

只有那些在生命裡,被主的榮耀光照,被主的愛激勵的人,才懂得什麼叫做甘心樂意的奉獻,因為他們先把自己奉獻(林後八  5 )。

差傳的心,也是早已將自己奉獻的心。

註:

1. Donald McGavran, Momentous Decisions in Missions Today (Grand Rapids: Baker), pp. 209-212.

2. Quoted in ACMC, Cultivating A Missions - Active Church (Wheaton: ACMC, 1988), p. 59.

3. Oswald J. Smith, The Challenge of Missions (Bromley: S.T. Books, 1959), p.69.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