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天

經文:書十四  6-15,十五13-19

提示:

1.  約書亞記第六至十一章記載以色列人攻取迦南地,第十二章則是戰役的總結;第十三至廿一章之重點為分地的情形(享業時期)。

2.  不過書中也指出以色列人仍未把所有的迦南人趕出(參十三  1-6  、  13  ,十五  63  ,十六  10  ,十七  13 ),所以他們仍然需努力完成神的托付,而神也應許幫助他們(參十三  6  ,廿三  5 )。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十四  6-12  記載了迦勒與約書亞的討論:要繼續完成神的托付,去得他當得之地,將那些敵人趕出及消滅。

3.  第  19  節押撒出嫁時向父親求取水泉,這是因為南地氣候乾旱。

思考問題:

1.    人生中有許多事、原則、習慣、喜好等是我們都會堅持的,您覺得迦勒堅持的是什麼?為什麼他會堅持呢?

2.    第  10  節迦勒等了四十五年,期間他可有埋怨(約書亞接替摩西時,他連副司令也沒有份,他心中是否會憤憤不平呢?)或後退?為什麼?

3.    年齡不能攔阻迦勒為主去得「未得之地」,為什麼?您和您的教會可以靠主排除什麼攔阻,以致可以為主去得「未得之民」?

4.    這次短宣中您遇到哪些困難?您將如何傚法迦勒,堅持到底,不怕高山把路擋?

5.    您認為迦勒為他的下一代(或後代)留下什麼風範?請問您留下什麼風範給您的後代(或其它平輩)呢?

6.    閱讀《八代相傳》一文,結合今天的靈修心得,寫下具體、可行的回應。

第八天

八代相傳

當我回顧神在我家族中的恩典時,可以追述到八代。在這麼多年服事主的經歷中,我的家族學到了四個功課:  1.  正確決定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2.  代禱的大能;  3.  事奉前先經歷神的信實;  4.  選擇正確的優先次序。

做決定

第一位是戴雅各,與約翰衛斯理同時代,住在英國北部約克郡。他不認識神,也不關心屬靈的事,只有一件事例外:每次衛斯理或任何其它的布道團成員到鎮上來,雅各一定去,口袋中裝滿西紅柿和雞蛋,準備用來打斷聚會。

有一天,當他站在群眾旁邊聆聽一位布道團團員講道時,神的話敲擊他的心:「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廿四  15 )我不知道他當天有沒有投擲雞蛋,但我確信他回家時,心中插了一支箭。

不久就是他結婚的日子。那天清早,他離開家到田野思想婚禮的事。當他徘徊沉思時,約書亞記廿四章十五節浮現腦際。他想:「我不要想那節經文,我只想我的新娘和今天的大事。」可是那節經文始終縈繞腦際,揮之不去。就在那時,他跪在田野中向神認罪悔改,並接受耶穌基督做他個人的救主。然後他抬頭發現婚禮的時間快到了。

在茶會中,他為自己在婚禮上遲到道歉,然後說了些令他朋友目瞪口呆的話——過去他是反對傳福音的人,也對屬靈的事沒興趣,但是他剛剛在婚禮前接受了主。當時最感驚訝的莫過於他的太太,她說:「我是不是嫁了個衛斯理布道團的團員?」

回家後,雅各開始為他的新娘子禱告,求神在她身上做同樣的工作,可是他越禱告,他太太的心就越剛硬。最後有一天,他下班回來,心中為他太太的歸主負擔沉重,他抱起太太回到臥房,強迫她一起跪在床邊。他痛哭流淚地求主拯救她。過了一會兒,他發現她也在痛哭流淚地禱告。當他們一同站起時,這個家庭已經有了一個共同的決定:「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禱告

整個十八世紀,神的恩典一直臨到我們的家族,我們家族的孩子全在尊崇主名的家庭中長大。戴雅各的兒子是約翰,孫子叫雅各,曾孫即內地會的創辦人戴德生。

戴德生原不是基督徒,十七歲時在一間銀行工作,漸漸受到社會和一群對屬靈事情沒有興趣的朋友影響,他母親心中有很強的負擔,盼望他能早日歸主。有一次她前往拜訪朋友和親戚,她決定安排一天特別的為兒子代禱。她知道當天兒子不用上班,他準會留在家中,於是她禁食跪下禱告說:「主啊!求禰在我兒子心中做新的工作。」

就在那時候,戴德生溜進父親的書房,看見一份單張(這些單張通常都用一個有趣的故事做引言),他沉思了一下,想只看故事的部分。這單張的題目是《基督所成就的工作》,這個思想吸引了他:「為什麼這個作者要強調基督已完成的工作呢?」這單張說明救恩所需要的一切工作,基督已完成了,任何相信祂的就能得救。戴德生站在父親的書房,這個簡單的信息引領他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

幾天後,他母親回家,激動地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其實她早已知道。這件事幾乎引發一場爭吵,因為戴德生認為他妹妹先告訴了母親。她母親說:「沒有,那天當我為你禱告時,我知道神已垂聽並答允了我的禱告。」從那時候起,德生學會了一個重要的功課,他明白到單單藉著禱告,神的大能便能改變人心,並且神也垂聽一個平凡人的禱告。

準備

為了將來到中國服事主,戴德生離開約克郡父母的家去到赫爾,然後又到倫敦。同時,他也學會了信心和個人布道方面的功課。

他最先學當醫生。當時要當醫生,不需要進醫學院,只要在一個醫生或外科醫生手下當學徒便行。戴德生所跟隨的醫生,技術上還不錯,但記性卻非常差。不論如何,主也使用醫生的健忘來訓練這位年輕的基督徒操練信心和學習信靠神。

有一次,醫生忘記付他薪水,結果他口袋中只有二毛五先令(約三美元),而銀行中亦無分文存款,但那個週末他還是如常到倫敦的貧民窟去派發單張,並為主做見證。那天過得好長,傍晚天快黑時,他正準備回家,忽然聽到背後有腳步聲,他回頭看,一個男人對他說:「先生,你可否到我家來一趟,我太太快要死了,請你來幫助她。」

他從原路折回,跟隨那人到他簡陋的家。在黑暗中,他看見那人的太太躺在地上的一張床墊上,他彎身替她檢查,過了一會,他知道了問題所在。

「你需要去買一種藥。」他說。

這句話實在很難說出口,因為他心裡有聲音對他說:「你這假冒為善的人,你明知道那人沒有錢,他沒辦法從別處得幫助,現在你卻告訴他需要去買藥,你為何不把口袋中的二毛五先令給他呢?」

但戴德生並沒有這樣做,反而很屬靈的對那人說:「讓我為你太太禱告。」

這是一個需要禱告和順服的時刻,但那時,他只有禱告,沒有順服。稍後他在日記上寫著:「那個窮人簡陋小屋的天花板好像是銅做的,我的禱告通不出去。」

當他起身時,主似乎再次對他說:「把那二毛五先令拿出來給他。」但是他想:「主啊!我不知道什麼時候那個醫生才會記得付薪水給我,這二毛五先令是我僅有的。」

主再次直截了當地對他說:「假如在英國,你所有的朋友都在你周圍時,你尚不能信靠我,那麼當你遠離家人朋友到千里外的中國時,你如何能信靠我呢?」

他的手慢慢地伸進口袋,掏出那二毛五先令,交給那人說:「先生,這是我所有的,但我想這錢夠你買藥。」

戴德生後來在日記上寫著:「當我離開那個人的房子時,我的心裡沒有絲毫的重擔。」雖然這個正走回家的年輕人,口袋裡沒有分文,但他深信約書亞的神曾應許:「耶和華你們神所應許賜福你們的話,沒有一句落空。」

回家後,他熱了一碗粥當晚餐,第二天就沒食物了,但是那晚他睡得像嬰孩一樣好。

第二天一早,當他正準備離開前,他聽到有人敲門,原來是女房東,她不但沒有來催繳房租,反而告訴戴德生有一封很特別的信。

戴德生打開信封,發現裡面裝著他給那個窮人十倍的錢。他在日記上寫著:「神的銀行和世上的銀行不一樣,祂不僅還本金,還加倍的還利息。」十七歲的戴德生在前往宣道工場前已經歷了神的信實。

本末先後

一九三六年,我父母親在休假完後,帶著我們四個孩子回中國。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我唸書的學校在山東省,很快地被日本人佔領,日本戰艦停泊在港口,我們住在佔領區,這是珍珠港事變前四年。

一九四零年初,我們站在碼頭上望著船離開,然後舉家北上天津。過了不久,父母們前往中國西北的城市西安。那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我的父母遠在千里外的西安。當天我母親無法站立,也無法和在西安的同工們交談。當她想到在遠方的孩子,她回到臥房跪下禱告,也和所有的母親一樣痛哭,禱告幾乎不能成句。

她知道她的國家和日本交戰,她無法把孩子們帶出日本佔領區。但是當她跪下時,神藉著馬太福音六章卅三節對她說話。她想起維珍尼亞州一位牧師曾說過:「假如你照顧神所愛的,神也會照顧你所愛的。」在那個時刻聽到神的聲音,母親便能夠繼續站立並忍受和孩子分離有五年半之久。

我們這群孩子被關入在煙台的日本集中營。十個月後,我們轉到另外一個關有一千多人的集中營,在那裡我遇見了得到奧斯卡金像獎電影「烈火戰車」中的宣教英雄——埃裡.利德,他在那個集中營中死於腦瘤,但是在他去世前,他的生命對我有永難磨滅的影響。

兩年後,日軍投降了,於是我們便重獲了自由。一個月後,我們離開集中營,在空軍基地住了一晚,然後搭火車回家。

當我們到達那個車站後,還需走十五哩路到聖經學校所在的小鎮,傍晚時終於到達。我父母並不知道我們何時抵達。一個學生遇見我們,把我們帶到學校,然後他到教員正開會的教室。「太太,孩子們到了。」我母親抬頭看了看說:「誰的孩子?」然後她看到了站在門口的四張臉,這件事結束了當天的會議。

我們全家信靠主,主也在前引領保守,這樣的信心並非不負起當父母的責任,而是讓神彰顯祂的信實。我活著是因為我知道神是信實的。

一個十八世紀的決定,塑造了我們家族事奉的方向,所以當你要作決定時,要特別謹慎地禱告,趁早學習禱告的大能,經歷神的信實以及一切以榮耀神為優先。

你屬於祂,你也必須付代價,讓祂成為你生命的主,隨時預備好聽祂說:「你若顧念我所愛的,我也必顧念你所愛的。」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