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

經文:約壹四  7-16

提示:

1.    第  7-8  節「愛是從神來、神就是愛」表示神是愛的源頭。「由神生」表明與愛的源頭(神)有生命的聯繫,必然能在生活中流露神的愛之本性。

思考問題:

1.    第  7  節「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即從神來,表達神的形象),請試想你曾見過、經歷過一些非信徒充滿愛心的例子?這些可歌可泣的例子將如何激發你更流露神是愛的本性(第  8  節神就是愛)?

2.    第  9  與  10  節神實踐性的愛……犧牲,造福他人,是否是這浩瀚的大愛的動力推動著像馬禮遜、戴德生等宣教士為我們中華民族獻上他們的一生、家庭及一切呢?若答案是「是」,想想他們作出了哪些的犧牲呢?你又願為宣教事奉作出什麼回應呢?

3.    請問聖靈的內住,如何能推動我們走上愛的舞台呢?

4.    試反省你如何將主的大愛實踐(具體的)在這次短宣所面對的未信者及與你同工的宣教隊之肢體、接待你們的宣教士、教會肢體等人的身上?

5.    閱讀《轉捩點──短宣改變了他倆的生命》,結合今天所閱讀的經文及思考問題:

a.     您如何看待及參與這次的短宣?

b.     反省:是否對大大小小的事奉、許多生活小節都顯出捨己的愛並付出極大的熱誠來參與呢?

c.     這次的短宣對您的生命有何意義呢?

第三天

轉捩點──短宣改變了他倆的生命

一、一次的環球旅行

自小立志

威廉波頓( William Whiting Borden )生於一八八七年十一月一日,他的父母均來自英國望族;他的父親在科羅拉多開採銀礦而致富,他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對他一生影響甚深。他常隨母親聽著名的傳道人講道,在七歲時就已在叨雷博士的講道和呼召下,站起來,表示全心全意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主耶穌基督。

環球旅行

波頓中學畢業後,決定先作一次環球旅行,才入讀大學。這次「環球旅行」亦算是短宣,因為他此行探訪了不少宣教工場,並尋求神在他生命中的旨意。在舊金山到韓國的船上,他遇到很多宣教士,這些敬虔的宣教士給予他很大的影響,加強了他要成為宣教士的決心。他到過日本、韓國、中國、印度等地,見到當地人的生活是如此的貧窮,在黑暗中生活,因為還沒有人來到他們中間,把基督拯救世人的好消息告訴他們,他為這些人感到非常難過。另一方面,他也參觀過中國內地會的工場,對他們的工作留下極深的印象。

中國異象

這次環球旅行擴闊了他的眼光,他看到了普世禾場的需要,決心要成為宣教士,到中國傳福音。他寫信給父母說:「當我向前多看幾年,很明顯地,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接受訓練,然後到國外去傳道。」此後,他一直為著要去中國宣教而裝備自己。一位朋友對他說:「你去當宣教士無異是浪費青春。」他的回答是:「你說這話是因為你從未見過異教徒是什麼樣子。」

勝過富有

波頓在一九零九年畢業於耶魯大學,並在同年進入普林斯神學院。他被提名為慕迪聖經書院的董事,又在翌年成為中國內地會北美協會的會員。他在一九一二年畢業,被按立為牧師,他先到埃及跟一位資深的回教宣教士默爾博士學習,認識回教及回教徒的文化,然後到中國的西北部,向住在中國境內的回教徒傳道。不幸他在埃及患了腦膜炎,在一九一三年四月逝世。默爾博士在他的葬禮中證道說:「對某些人而言,他們必須勝過貧窮……但是波頓卻要勝過他富有的環境。」波頓的願望就是要彰顯基督——不論是生、是死,神已使他達成了願望。

二、一封剛果來信

生活安逸

保羅卡爾遜( Paul Carison )在一九二八年生於美國加州,在一個敬虔的基督教家庭中成長,從小就立志做一個海外的宣教士。他成長後,接受了醫學訓練,成為一名執業醫生。他滿意於在美國設備完善的環境下行醫,加上已經結婚、生子,生活安定下來,前赴海外宣教的念頭已丟到九霄雲外。

剛果來信

一九六一年,卡爾遜接到一封從非洲剛果寄來的信,邀請他到當地協助醫療工作,最叫卡爾遜動心的是這封信請他務必前來幫忙,即使只能來一段短時間,也是無任歡迎。卡爾遜想起自己多年前曾立志當海外宣教士,如現在只花數月時間就能實踐當年向主許下的諾言,也算還了心願,故決定答應前去。

生命反思

他見到剛果的醫療需要是如此大,當地又有數不盡傳福音的機會。回頭再看美國,那兒醫療設備完善,人才濟濟,他豈能安然在那種環境工作,卻不理會剛果的迫切需要?美國教堂林立,剛果人民卻等待著宣教士向他們傳講基督捨命救人的好消息,他可以置他們於不顧嗎?

醫療宣教

回到美國後,他變了另一個人,再不能滿足於過衣食無憂的美式生活了,他重拾傳福音的熱誠,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新的詮釋,對將來有了不同的看法。一九六三年夏天,他與家人重新回到剛果事奉,一家人學習過簡樸的生活。卡爾遜在醫院工作,每天平均要診治三百位病人。

一九六三年,剛果發生暴亂,卡爾遜把妻兒送到中非共和國避亂,自己卻回到剛果,照料受傷的平民、官員和叛軍。後來叛軍把他抓去拘禁。最後,卡爾遜在受盡折磨中為主犧牲了性命。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