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使用我,否則就會失去我」

參與的原則

有效的教導取決於在教導中學生的真正參與和學生對教師的教導做出的明確回應

這是對你我來說最難於貫徹實施的一條原則。我們很多人都傾向於自己大講特講,而不是鼓勵我們的學生參與進來並且讓他們獨立地思考。

學習需要參與

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學習需要參與。教與學並不僅僅是信息的發出和接收。學生要想學,就必須參與。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學生必須要說些什麼或真正做些什麼(儘管這有時是可以的)。它真正的意思是學生至少必須要動腦筋思考。如果他沒有思考,他就沒在學習。有人曾說:

「講是幫助一個人去瞭解。」

「教導是在幫助一個人去瞭解並且成長。」

「訓練是在幫助一個人去瞭解,成長並去實踐。」

參與是聖經的一條原則嗎?在耶利米書13章中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神告訴耶利米去買一根麻布帶子束腰;他就去買了麻布帶子並按照耶和華所說的束在腰上。後來,耶和華對他說:「把你的腰帶解下,去把它藏在一個石洞裡。」他照著做了。許多天以後,耶和華又告訴他去把他所藏的帶子取出來。當他把腰帶挖出時,它已腐爛不能用了。耶和華對耶利米說:「我必照樣敗壞猶大的驕傲。」 耶和華本可以這樣對他說:「我要敗壞猶太人的驕傲。」但祂沒有這樣做。當祂教導他這一功課時,祂允許並鼓勵耶利米去參與。這就是一個學生參與的例子。

主耶穌也通過門徒們的參與去教導他們。在一個稅吏問彼得他的主人是否已交稅時,主本可以當時造出一些錢給彼得,但祂沒有那樣做。祂使彼得去努力參與。祂派他去河邊捕魚,掰開魚的嘴,然後從中找到錢。我相信,彼得永遠也不會忘記這件事。

在餵飽五千人的那天,基督本可以不讓門徒們動手就可以讓眾人吃飽,但祂沒有,主讓門徒們參與進去,讓他們更好地記住這一神跡。

在約翰福音第四章中,主耶穌遇見撒瑪利亞的婦人時,祂沒有只是給她說,教導她,而是鼓勵她去參與。當時的對話一共有13句,其中主耶穌說了6句,而撒瑪利亞婦人說了7句。這就是參與。可是在我們的教導中,我們經常傾向於說13句,而讓我們的學生說0句。

參與是一條教導原則嗎?當然是。我們可以發現它經常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個母親教孩子過馬路時,她和孩子一塊過。他們要一塊過一百次,然後她才會確信孩子可以獨立過馬路了。在世俗教育中,我們也能見到參與原則的應用。學生們做他們所學到的內容。在學生們會進行乘法運算之前,老師們就不能說他已經教會學生乘法運算了。

我們不能把這條原則完全照搬到屬靈領域裡來。我們教導孩子們什麼是信;但我們不能自己編造出一個情景去讓孩子們實踐。這是我們所做不到的。這是聖靈的工作。但不管怎樣,我們應當記住這句話:「我聽過了會忘記;但看過了就會記住,而做過以後才會真正明白。」

真理應該在實踐中結果

如要想使所學的對自己有真正而持久的價值的話,學生必須在自己的心中和生活中對他所學的進行再創造。沒有相應的表現,就不會有深刻的印象。

你們既知道這事表達,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約十三17)

人若立志遵著祂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神,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約七17)

在好撒瑪利亞人這個故事的最後,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路十37)

教師只能通過學生在生活中的表現來評定自己的教導效果。他最大的喜樂就在於看到學生「按真理而行」(約三4)。在每一節課中,你的目標都應該是幫助孩子們對你所教導的真理做出明確的回應。這會表現為:

O    學生離基督更近一步,最終使他信靠祂作為自己的主和救主。

O    學生最終下定決心,成為一個基督徒,並把自己的一生交託給耶穌基督。

O    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有進一步的長進,更加順服主。

學生應該參與

鼓勵學生去參與是教師的責任。

教導不是單方面的活動。正如我們前面說過的,我們必須要避免罐杯理論錯誤影響。這種理論認為,教師是罐子,學生是杯子;教師唯一的責任就是把自己罐子中的知識倒進學生的杯子中。學生只是簡單地,被動地接受罐子中所倒出的一切。事實上沒有那麼簡單。學生們所學的真理應該是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參與、思考、應用、實踐所學的。你的教導工作是幫孩子們真正自己理解經文含義和包含的真理,並且看到這些真理如何適用於他們自己的生活。

只有當孩子們真正在學習的時候,教導才會是有效果的:而且只有在孩子們在理智、感情和意志上對他們所學的做出某種形式的反應時,他們才能學會。除非學生們以某種方式參與,否則他們就學不到知識。一切學習都要學習者親自參與,需要學習者通過在一定學習環境中,思考理解新的觀念和真理。在一些學習環境中,這些參與活動可以是寫、畫、講故事或扮演一個角色。有時這些活動可以是你和學生之間的討論或是一系列問題的問與答。一般而言,它是指聽、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但必須有活動,有孩子們對學習所做出的明確的反應,否則就不會產生你所期望的可以產生改變的交流。聽和看必須和說與做相搭配。這就像是在辦公室的桌子上有兩個公文格,一個用來放送來的文件,另一個用來放要送出的文件一樣,孩子們內在也有兩個容器。他們在課堂上聽到了什麼並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對聽到的做出了什麼樣的反應。別人對他做了什麼或者在他面前做了什麼並不會直接促進他的發展,但他在所學基礎上的實踐卻會對他起到直接的教育作用。

有人曾說我們所讀的,10%能夠記住;我們所聽到的,20%;我們所看到的,30%;我們所聽見的和看見的,50%,我們所聽見、看見並講述出來的,70%;我們所聽見、看見、講述並且演示出來的,90%。單單印象是不夠的,表述也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孩子可以這樣對我們說:「使用我,否則就會失去我。」

如果能精心策劃,恰當的控制,學生的一些參與可以使課堂及在課堂上所教的真理不僅有趣,而且令人愉快。

學生參與有3種不同的類型,而且教師全部會用得上。

教導過程中的參與

在教導過程中使學生積極地進行參與,這也許是對你最大的挑戰。

在你的實際教導過程中,有好幾種方式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參與。

O    通過問與答

通過激發學生去思考從而鼓勵他們參與,這是可行的。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提出問題。

在教導過程中,你應當時不時地提出一些精心設計的問題來鼓勵孩子們參與,而不要一味地說,一味地講聖經故事或者只是講解聖經課。這樣的問題和討論會有助於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加深對真理的認識。

主耶穌就經常提出問題並回答問題。據說他在福音書中就提了150多個問題。這些問題一般都簡潔、切題,不太容易回答,而且還能發人深思。祂還鼓勵人們去獨立思考、獨立行事,而且從不給出現成的答案,相反而是去鼓勵他們去觀察,研究擺在他們面前的事實,獨立地做出結論。通常當人們問祂一個問題時,祂又會用另一個問題去回答。

有一個父親給兒子買了一套飛機模型的散件,並為孩子組裝好。而另外一個父親也為兒子買了同樣的散件,然後教給孩子如何把這些散件組裝在一起。誰更聰明呢?

你自己給出所有問題的答案是容易的,但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索出問題的答案,哪怕是答案的一部分,也會好得多。

√    「你認為他為什麼這樣做?」

√    「假如你是他,你會怎麼做?」

√    「你會怎樣回答?」

在提問題時,要遵循以下幾點:

√    要像你準備一節聖經課一樣去精心考慮你的問題的用詞。

√    要確信你所有的問題,都是為你心中要表達的目的服務的。

√    在提問時,態度要自然、友好、真摯。

√    當孩子回答錯時,要委婉地給予糾正。你可以說:「我沒有能清晰地表達我的意思,我是說…」同時,你或許還能從他的答案中收穫一些有用的東西。

√    如果學生對一個問題沒做出任何反應,這時你要重新表達這個問題或者解釋一下或者給一些提示。

有兩種類型的問題:

l    測試性問題

測試性問題引導學生回顧他們所學過的知識。可以用來測試學生的記憶,約瑟有幾個哥哥?他們為什麼嫉妒他?要回答這些問題,孩子們需要記住一些事實,這些問題通常只有一個答案。這些問題的確有他們自己的價值,尤其是在複習和小測試中。你可以在路加福音10 : 26 中找到這種問題的一個例子。

l    訓練性問題

訓練性問題使孩子們用他們學過的知識做出新的判斷,得出更新更深刻的見解。在訓練中,孩子們必須用已有的信息,經過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時他們必須真正地去思考,從而也就真正地參與進去了。

神為什麼要祝福於約瑟?

神為什麼會讓這些事情發生在約瑟身上?

神為什麼給基甸這樣小的一支軍隊?

彼得為什麼會在一個年輕女僕面前不認主耶穌?

這類問題能激發孩子們的判斷能力。像上面這些問題往往有好幾種答案。

你可以在路加福音十章36節中找到一個這樣的例子。

在教師培訓班中,這類問題也是很有幫助的。其目的就是鼓勵教師去參與。你需要使他們思考,這是你對他們最大的幫助。

我們這裡要思考的是後一種問題,即訓練性問題。這種教導與參與的問答方式只有在孩子相對較少,年齡差別較小的班級裡才真正有可能。在較大較複雜的班級中實行就會難得多,甚至有時會導致紀律的混亂。

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精心準備。不經準備,我們很少有人能提出好的問題。你要首先考慮問些什麼,然後把問題寫下來。這樣你就會很清楚什麼時候要提出這些問題。

O    通過鼓勵孩子們在心裡回答而不在口頭上表達出來。

有時都用口頭回答問題是不可能的,比如你在對一大群孩子或者一群年齡差別很大的班級講課的時候,鼓勵他們在心中默默地思考,回答問題就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辦法。你的教導應該是鼓勵孩子們自己考慮問題,並把學到的真理應用到自己身上。

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孩子們如果有問題或意見可以在課後與你交流也是很好的。

O    通過事先讓一個小孩說出自己就聖經章節,尤其是你最近所講的章節的一些見解。讓他說出這段章節是什麼意思。對他自己的影響是什麼。

O    通過安排孩子們完成一項較大的任務。你可以安排孩子們在幾周之內準備一個有關某個主題的小本子。主題最好是你在課堂上講過的。比如,他們可以畫一些插圖來說明聖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或者說明十誡的每一條都告訴我們去做什麼。

O    通過鼓勵孩子們使用聖經。

O    如果孩子們只是帶著聖經而不用它,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有好幾種方法可以鼓勵他們使用聖經。

√    通過使用聖經的練劍法(sword drill),讓孩子們找出一些章節並進行朗讀,這樣可以使他們熟悉聖經。一個更好的辦法就是給他一個問題,並告訴他們查考章節,然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樣他們就不得不去找到哪些章節、進行閱讀然後找到答案。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就是在使用神的話語,並在思考神的話語。比如你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以色列人圍繞耶利哥城七日,城牆就倒塌了?」然後,你給出希伯來書十一章30節,孩子們只有找到了答案「因著信」才能站起來回答。

√    通過介紹一段新的聖經章節。這樣做的最好辦法就是問一個與某個章節有關的問題,這個問題答案就在這個章節裡,然後找到它、引用它、並且進行解釋。比如,如果所選的章節是腓立比書二章10、11節,你就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主耶穌再來時,我們要特別用到的身體的兩部分是什麼?」接下來,孩子們會找到這個章節,給出答案——「用我們的膝跪下來,用我們的舌頭去承認耶穌基督是主。」

√    通過在聖經課中這樣做,如果有一課是關於背叛主耶穌的,你首先告訴孩子們猶大所做的。然後問他們對他有何評價,他們會叫他什麼?耶穌又叫他什麼?讀馬太福音廿六章50節。這樣孩子們經過思考,經過獨立尋找答案,他們會把這些知識記得更牢。你不要在每節課中都這樣做。而且在一大群不守紀律或年齡很小的孩子中要這樣做似乎非常難。

√    可以通過用大致5分鐘的時間來進行聖經查考,在這段時間裡,每個人都利用自己的聖經來查考該節課要教導的中心真理。比如,如果一節課要教導的中心真理是 「神是萬能的」,你可以在開始教導之前先帶領孩子們查考一下以賽亞書第40章中的一些章節。神所創造的世界的掌管者有多大呢?15 –17中說——一滴水,微塵,虛無,不及虛無。注意到用來打比方的事物的特別之處了嗎?它們一個比一個渺小。世上所有的人與神相比又有多大呢?(第22節)。神就天空中的星體做了哪3件事?祂創造了它們,祂掌管著它們,祂給它們命名。(第26節)

一定要記住你的目的是想讓孩子們獨立地去思考,親自去發現真理;你想讓他們成為思想者和發現者。當他們這樣做時,你就在真正地教導他們。危險在於你滔滔不絕地告訴他們許多許多的事情,但不給他們自己找到寶藏的機會。你想要他們變成神的話語的學生,這才是你想要他們做的。

O    通過使用聖經測驗題和複習題來使孩子們參與上周課的內容。

問題應仔細挑選,不要只問「亞伯的哥哥叫什麼?」,而應該問「從該隱的獻祭中我們能得出什麼教訓?」不要只問,「諾亞在進入方舟之前向人們傳了多長時間道?」而要問「神為什麼等了120年才發了大洪水?」。

O    通過鼓勵孩子們去思考他們所唱的讚美詩。

比如,在講「主是幸福源泉」時,你可以讓孩子們在唱到「我的行為有變化。」這句話時聲音要提上去。這句話告訴孩子們在他們成為基督教徒時,父母會看到他們生命中的變化。通過大聲唱這些話可以鼓勵孩子們去思考他們所唱歌詞的含義。

O    通過允許孩子們使用一些可視的幫助器材。

通過讓孩子們用上周使用的圖片在絨布板上演示來參與課堂活動。孩子們很喜歡這樣的形式。

課後活動

在某些情況下,在一節課結束之後還可以緊接著就剛剛學過的內容舉行一個活動,並鼓勵學生們參與到中間去。這樣的活動是可行的,值得推薦的。這種活動可以是在一個宿營地,也可以是在一個假期聖經聯誼社,甚至如果時間許可的話,可在主日學校或者福音社的教導之後。但這只限於有額外的空閒時間的情況下。

O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們使用和課程緊密相關的練習冊。這種練習冊質量要高,應該能啟發學生思考,而不能只是機械的練習題或娛樂形式的題。

你可能還需要指導孩子們來使用這些書。孩子們在做練習冊時,通常需要指導、監督和幫助,這樣習題可以對孩子們更有價值。另外,也可以鼓勵孩子們在學期後的那一周來完成練習冊。

O    在有些情況下,尤其在一個營地或一個假日聖經聯誼社中,可以給孩子們一個機會去畫畫,寫作或是做模型。這可促使孩子們去聽,去看,去做。而且要想取得最好的效果,把這些活動和最近所教導的緊密結合起來是很重要的。

以上所提到任一種活動都不應被看作是不讓孩子們閒著或亂說話的一種方式。這種活動應該能夠一定程度上幫助強調、鞏固所教導的內容。同樣,這些活動也不能替代教導。他們只能在教導結束以後進行。

O    如果時間允許,還有許多其它的方法可以用來鼓勵孩子們在課後積極參與。還應鼓勵在課程及其應用上實際地參與。

√    彼得不認基督(太廿六)

課前給孩子們讀一封編出來的信。告訴孩子們這封信是一個犯了嚴重錯誤的基督徒小男孩寫的。信中他想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課後,用一台錄音機錄下班上孩子們給出的建議,設想錄製的帶子要送給那個小男孩。

√    好撒瑪利亞人 (路十)

課後討論全班或者個人能做些什麼來幫助別人。這種活動可以促使孩子們一同去看望一個癱瘓在床的老人或是為醫院的某個病人製作一盒磁帶。

另外一種可能是假想一種情景,在這種情景中,(我們可以演好撒瑪利亞人),然後在課後把各種角色表演出來。這種角色表演可以幫助孩子們把所學的聖經真理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    古實的太監 (徒八)

課後,可以給一個小孩一本小冊子,並給他講些耶穌基督的情況,然後,讓他向另一個小孩作見證。在對話結束後,可以讓班上其餘的孩子給出一些建議。

√    孩提時代的但以理(但一)]

課後,進行一個完成故事的活動。「史蒂夫和博比是好朋友而且在同一個班。史蒂夫很聰明,而博比卻不太聰明。有天晚上,博比來到史蒂夫家問是否能抄抄他的作業,史蒂夫說……」

√    亞伯拉罕和以撒 (創廿二)

課後,讓一個外向的孩子扮演亞伯拉罕, 然後讓班上其餘的孩子對他進行採訪。最後把這次採訪錄製下來。

√    基督平息風暴 (可四)

課後發給每個孩子一張明信片,在上面有這樣一個不完整的句子「今天當……我想起了要信靠主耶穌。」 鼓勵孩子們在本周內無論什麼時候發覺主幫助了他們,就可以把卡片上的文字補充完整。然後寄給你或帶給你。那麼下周把這些卡片讀給孩子們聽。

√    亞干的罪 (書七)

為孩子們大致勾畫出一個基本的與聖經課有關的環境。在這其中,一個叫湯姆的男孩被誘導從一個朋友那兒偷東西。把班上的孩子們分成兩組,經過幾分鐘討論、安排之後,一組要演出湯姆所做出的錯誤選擇和後果;另一組要演出他做出正確的選擇和結果。最後以討論結束這次活動。

√    十誡 (出廿)

挑一個——比如說第五誡,讓孩子們思考他們怎樣才能向自己的父母表示孝敬和順服。然後,讓其中一些把他們所做的表演出來,讓其餘的猜測他們所做的是什麼。

一周的活動

在接下來的那一周,應該鼓勵孩子們實踐他們所學的。在下周課的開始還要給孩子們一個機會讓他們分享各自是如何參與和實踐前一周所學內容的。當然,在你對真理的應用時,就應該建議他們如何進行參與和實踐。

比如,如果你的課是好撒瑪利亞人, 而且對那些已得救的孩子們的要求是要他們幫助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的話,那麼,應該建議他們去尋找機會在接下來的一周進行實踐。他們可以幫助盲人過馬路;幫助老人提提購物袋;對那些感到被歧視的孩子表示友好。然後,在下周開課時,應該給孩子們機會去描述他們是如何參與和實踐真理的。

另外一種可能是為孩子們安排一次探訪老人或病人的活動,然後大家在課堂上一起準備,唱詩、背經文、讀章節、念詩、禱告,甚至送個小禮物。還可以一起進行準備,參加一次特別的聚會或敬拜,比如在聖誕節或復活節期間。

幾條注意事項

O    這條原則或許比任何一條原則都更可能被誤用。

√    比如當一個教師認為:「我沒什麼可說的了。來,咱們開始討論,」時,這條原則可能就會被誤用。

√    當教師沒有精心準備而且認為參與是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時,這條原則可能就會被誤用。

√    一味地鼓勵那些無目的的活動,也可能導致這條原則被誤用。為活動而活動並不是在教導。所進行的活動始終都應該是為了鞏固已教過的或正在教導的內容。

O    這條原則需要大量的準備時間。一些教師認為這條原則可以節省準備時間。其實恰恰相反。討論和參與活動所需要的計劃和準備即使不比備課本身多,至少要和它一樣多。如果一次討論活動的領導者沒有充分準備,結果會是大家都在談,但都不知在談什麼,實際上是無目的地空談。討論需要精心引導,否則討論只是大家在「相互分享彼此的無知」。

O    這類活動,尤其是在孩子們中舉行的這種活動可能很難控制。你無法預料會發生什麼事情。它甚至可以導致教師精力的枯竭。如果你面對一大群孩子,尤其是一大群活潑愛動的孩子時,最好不要設計太活躍的活動。另外,如果你面對的孩子年齡差別較大,那麼要設計出適合每個人口味的活動很不容易。如果你迎合了年齡小的,那麼較大的孩子們會感到委屈;如果你迎合了較大的,那麼小孩子們不能參與。在這種情況下,你最好把他們分成年齡相對接近的幾個小組來進行。

O    參與活動不能過多。要記住,神對孩子們說話的基本方法是通過口頭的話語。你只要通過一些參與活動使這些話語為孩子們所透徹理解,記在心中就行了。

O    學生參與不能是被迫的。如果一些學生不想參與,一定不要給他們施加壓力,強迫他們去參與。這樣,你可能失去他們的信任。

O    要留心那樣知道全部問題的答案,過於愛表現的學生。和藹而又堅定地使一切討論參與活動在你的控制之中。

O    不要對學生期望過高或過低。任何一種情況都會導致學生們不做反應或拒絕參與。

O    一定要表揚、鼓勵那些參與的學生,哪怕他們的答案是錯的。一定要找到一些優點去鼓勵他們,這樣下一次他們更有可能積極參與。

說完以上這些後,我們有必要認識到鼓勵學生進行參與有很多好處。通過參與,孩子們記得要更牢固,而且在他們確確實實做了一些事情後,會有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參與活動會幫助他們學習,而且還會給教師更多的機會和孩子們建立起個人之間的良好的關係。

回答問題/討論

O    作為作者,我為什麼在這本書中要把這一章寫得最長?你是不是像我一樣覺得這條原則在你們事奉中是最薄弱的,而且最需要進一步努力發展和提高的?你決定採取什麼措施來加強這條原則的應用?

O    依你的觀察和經驗,你認為大多數教師是不是說得太多了呢?你能給出一些例子來說明一下如果教師不說那麼多,教學將會非常有效果嗎?

O    教師如何才能鼓勵孩子們參與那些實用的、有益的討論活動?他或她應做些什麼?不應做些什麼?請給出一些建議。

O    想一想,有哪些辦法可以鼓勵參加培訓班的教師們有效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請把這些辦法記錄下來。

O     

自我評價表

參與的原則

我理解這一原則

很清楚

比較清楚

仍然不理解

   

我贊同這一原則

很贊同

比較贊同

表示懷疑

   

神在我的傳道工作中祝福了這一原則

經   常

時不時地

很少/從來沒有

   

我下定決心要

用它來激勵別人

在我的生活中更多地應用它

開始應用這一原則

   

回到最前一頁